大时代背后的逻辑

近日与一位国际政治教授餐叙,交流得比较坦诚,事先只知道他是位有名的教授,一头白发,以为六七十岁,也不知道全名,由于交流中不同意他的很多意见,而现今的决策又完全是按他的意见所做。有时显得不接地气,以为是有点僵化的老教授了,回家后检索了一下,是位二级教授,刚50出头,他从四十来岁就出成果,正值壮年,没有留洋经历,只在华府国会山考察过一两个月。对人文学科来说,二级教授基本是最高等级的学衔了,基本都是授予高级学官的,纪宝成自封为一级教授后,被人骂死了。与现今某正国级领导人什么关系不好揣测,会不会师徒,抑或一个团队,抑或智囊。他对细节方面的把握不及杨海鹏那样深入。

后来读完了他9年前关于方舟子与韩寒的论战,倒吸一口凉气,这就是现代版的海瑞罢官,而且这9年来的政策,是按照他这篇文章的思路制定的,只是他这篇文章没有刊登在两报一刊上而已。

今天薇娅遭到打击,很多帐号也被销号,从他的文章中都能找到答案。这就是需要社会个体原子化,对意见领袖不允许企业化经营,经济上不允许出现豪强,不允许出现合法经营。这几点与商君书的贫民、弱民有相似之处。从早年他对韩寒与方舟子论战的评论中就能找到答案,网络打假是表面,打的是韩寒之流团体化经营,父子抱成团都不行,他们需要的是原子。灭掉南方系,灭掉陈丹青就是这逻辑。今天灭掉薇娅也是这个逻辑,薇娅绣红旗都没用,但凡团队运作都不行,何况还俨然是豪强呢。

1、舆论太难引导?

教授提出错误言论应当制止时,席间一位媒体首席评论员感叹现在舆论太难引导,连人日、新华社也常受小粉红、女权的制约。我立即表示反对,我指出近来俄罗斯在联合国提出要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美国投了反对票,理由是要言论自由。显然这在发达国家中有不同观点,德国就坚决打击纳粹主义。但我支持美国的言论自由观点。

教授显然对我不屑,席间恰好有一位知识产权律师,我转向律师,宪法的每个原则,都是用无数生命与财富的毁灭换来的人类智慧结晶,言论自由是写入我国宪法的,难道我们还要再付出生命的代价与巨额财富才会真正认可这条宪法原则吗。

我特别不同意他要控制言论的观点,他要我读读他早年对韩寒、方舟子的评论。我转向首席评论员,你说的小粉红、女权太猖狂,是由于把我等大V封杀所致,打倒一批,纵容一批,俨然他们都是上帝的视角,永远正确,最终其实造成不可收拾反受其害的局面,太多人不受制约地夹带似货。应当全部放开,这也是宪法要求,有理由相信会回到“上善若水”的状态,好的东西会占领舆论主流

我告诉教授,网络大V第一个被销号的是作业本,把他销号的国宝后来与我成为好朋友,那时还是讲究法律的,作业本的确干了确凿涉嫌违法的事情(代言的流水都查实的),才销号的,只是后来事情发展成随意销号了,一句话不舒服,数千万粉丝的大V就销号了,这太不把宪法原则当回事了。多位在座的朋友表示赞同,这些帐号都是财富啊,说没就没了。

 

2、独立之争

我顺嘴提了一句,偶尔看了一下24字核心价值观,吓了一跳,没有独立,并强调了一下,我觉得独立自由平等最重要了,是一切价值的基础。教授立即激动起来,独立不算什么,吧啦吧啦讲了很多,我插了一句,法国国旗的三个颜色自由平等博爱把独立换成博爱。他更激动,不是这个,民主不重要了?说你读书少还又不承认。我一下子蒙了,有点心虚,政治学不是我的长处,啃一本ARENDT《极权主义的起源》,啃了一两个月,《国富论》还有一部分没看完,这方面的确读书少。读得多点的是晚清史,不敢讲什么。

回家后,把检索为什么独立自由平等最重要,找到易中天的讲座视频,易先生掷地有声地说:西方文明核心价值是独立、自由、平等,就这三个,人权不是,法制不是,共和不是,宪政不是,民主不是,人权和法制是观念,共和和宪政是制度,民主也是制度,不是价值。把这段视频发到与教授共同的群,教授没任何反应。当然易中天被禁言了,独立的确要不得的。正如不会让商人合法做生意的,这与传统统治术的罪民是一致的,和24字核心价值观里唯独缺少独立也是一致的。从教授反常地激动来看,他可能参与了这个基本政策的制定,不能有独立的人,不能让商人合法经营是刻意为之。商人都合法经营了,如何控制啊!当然这也与现代法制思想相矛盾的,即法律就应当是公序良俗的总结,而不是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

 

3、安全、环保之争

一落座,教授则大讲政策如何好,反腐如何好,抓安全如何好,抓环保如何好,由于刚见面,面子还是要的,我不敢说什么时候反腐了?只说我就特别不赞同安全一票否决、环保一票否决,是捞权、捞钱工具,与安全、环保、反腐没一毛钱关系,还特地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港口以抓安全为名赶走外资,实行国有化;另一个是一位五星级酒店厨师不小心切断半截小手指,这家五星级宾馆被停业整顿,借机勒索的例子,我讲得起劲,别的朋友听得津津有味,但教授在看手机。我心里想教授有点不接地气,或者是不屑于了解民情。就象法学院教授一样,只讲理论,无法解释、关注个案一样。

 

4、不接地气

现在的政策都是按照他的那一套理论在做,他对决策影响很大。问题出在很多政策是不接地气的。先放任垄断成为富人,再打击富人,滴滴、马云无不如此。问他们知道滴滴如何走向垄断的吗?交通部相关处室,整个跳槽到滴滴,有的拿5百万的年薪,首席评论员知道此中内幕,表示赞同。当年他们恶意补贴,挤走竞争对手时,就应当惩处,当年多少网约车品牌啊?坐视其垄断的结果就是今天的滴滴。淘宝也一样,早早地走向了垄断。这与现今的集装箱市场一样,只要垄断了,总有收割的一天。

打击富人又完全不考虑人性,中国人特别擅长保护私有财产,黄河每隔十年左右泛滥一次,不懂得保护私有财产的家族都灭绝了,今天留在世上的人家,理论上都有保护私有财产的基因。恒大早就通过分红、付利息把财产转移走了,留下的只有两万亿的债务,什么样的本事才能制造出这么大的债务啊!别看现在很多大企业,都是空壳,只有债务,财产都跑到安全的地方去了。所以,打击巨富是很难的。

 

5、保护的代价

席间谈到工业软件外国垄断,我表示反对干涉自由,应当更开放,教训太惨痛了,禁了GOOGLE的结果是百度变得如此平庸。教授已腻烦了我不断地反对,很不高兴,转而表示现在做顾问钱很难拿,他还是有名的教授呢都如此难,调侃另一位朋友应果断去卖面条。

 

6、同性恋与LGBT

又谈及同性恋立法侵犯了大多人的利益,这点我赞同,本来只有父亲或母亲,现在来个父母一,父母二,不是侵犯别人利益嘛,在厕所问题上更是影响大家。这个话题我接触少,只是认为不能促进生育的,都会灭亡,无论哪个宗教都是鼓励生育的,否则信这个宗教的人都死光了就没人信了,能留存下来的都是要多生育的。同性恋若不能促进生育,大张旗鼓几代人后,会消亡,没人了。

首席评论员有外宣任务,请的外国人做节目,结果他几乎每个节目都讲LGBT,搞砸了。

 

最后教授说中国人只要吃饱就行,我听得更不认同,但是没有时间反对了。

 

附:新时代的“评海瑞罢官”

韩寒代笔事件、启蒙主义转向与当代中国舆论场的共识建构

 

【内容摘要】

发生在2012年春节,持续了快两年时间的韩寒代笔事件网络大辩论,看上去只是一个关于文学与网络政论作品是否有人代笔的真假事件,实际上是一个广大觉醒过来的网友通过自发接力的方式,追求真善美相统一、是非较量与良知拷问的重大文化事件,反映了大流动大转型大开放的当代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共识建构实质,以及由此体现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由谁掌控的问题,昭示着民间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孕生,意味着长期以来被知识精英主导和掌控的思想启蒙主义运动终于回归到广大民众自觉地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指引,通过相互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成长的方式,建构起了社会舆论与价值观自我辨明、自我澄清、自我发展的社会自主基础之正常轨道,进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强大思想意识形态根基。

 

从更深层次意义上看,这起必将写入当代中国思想史、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史的代笔事件,其独特价值主要有五点:一是找到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通老百姓自我启蒙之路的意义;二是找到了当代中国社会自我发展之路的价值;三是找到了中华文化自我复兴之路的主体性;四是找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自我建构的依靠力量;五是催醒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转而寻求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华文化的发展内生性,找到了将当代中国的文明发展与世界文明发展有机连接的新型融通之路。


2012
年春节期间开始的一场大戏,被网络舆论界封为“方韩大战”,一方代表人物是韩寒,另一方代表人物是方舟子。如果稍微精准地称呼“方韩大战”,应叫“韩寒代笔事件”。这一事件如今回过头去再认真审视的话,应该被记入当代中国的思想史,被记入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

 

“韩寒代笔事件”展现的很奇特的一个现象,就是它让“乌合之众”的“吃瓜”群众在网络舆论场开始发声。这是很多整天呆在书斋里想象中国的民主、中国的未来,想象世界未来图景的知识分子们,压根儿没想到的,即使想到了还是没太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民,人民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就是“乌合之众”的重新觉醒。当然,这种觉醒有一个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

 

为什么说乌合之众的觉醒在当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独具其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真善美”三者的统一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里被长期人为颠倒,甚至到了为达到所谓想象的“善美”价值而把“真”的价值抛弃到一旁的境地,其后果是导致了启蒙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转向,即本想启蒙大众的知识分子反而成了需要启蒙的对象。本来知识分子们想用他们如椽的大笔指点江山,给芸芸众生指点迷津的时候,谁知他们视为宝物的“启蒙之道”没人听、没人理,反而落得个被网络上的广大吃瓜群众抛之脑后的境地。这一点在中共“禁止妄议”之后意识形态走向方面是非常明显的。

 

笔者作为全程见证并亲身参与支持打假网络论战的一分子,充分感受到这起代笔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正处于大流动大转型大开放的当代中国新型舆论场共识建构这一深层次问题。

 

一、网络年度大戏:“方韩大战”的来龙去脉

 

2012年春节,一场网络大戏不经意地被一个在做IT方面有点名气,网名叫麦田的网友拉开。在微信兴起之前,网络言论风起云涌的网站主要有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网站,而麦田主要“泡”在天涯社区,是一个版主,这为他挣得了不小的名气。如今这些著名的网站都在转型,那个言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已经走向一个小众的交流时代了,主要靠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型社交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和扩散了。

 

2012年春节之前,麦田突然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名叫《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以下简称《人造韩寒》)的文章【1】,掀起了轩然大波。《人造韩寒》说的是什么呢?大意是指韩寒是他的父亲韩仁均、《萌芽》杂志组织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等媒体、商人路金波等资本集团联手打造、包装出来的一个虚假的、实际上没有任何真本领的、没有任何写作能力的偶像,且经历了从“骂教育”到“骂文化”再到“骂社会”的演化过程。《人造韩寒》文章通过对韩寒博客上发表文章的准确时间和韩寒正在赛车的时间进行交叉对比的方式,发现多达13篇的时政博客长文发出来的时间是在繁忙激烈的准备赛车过程中,有的还是在凌晨一两点钟,呈现出鲜明的“时间重叠”特征,由此做出了“韩寒部分的博客文章,高度疑似他人代笔”的合理推断。

 

这就有点匪夷所思。韩寒怎么能一边忙着准备赛车,一边还有精力在凌晨发各种引发广泛关注的时政类评论文章呢?韩寒的文章是从哪儿来的?韩寒怎么有时间写这个文章呢?在《人造韩寒》文章中,麦田通过较为系统的论证过程,让人看了,不得不接受这一逻辑推理过程和“韩寒是人造的”这一最终结论。

 

麦田这一开炮,一下子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巨大争议。要知道,从2006年到2012年,整整七年左右时间,在网络舆论界,韩寒的名字就是“公民”“公知”“意见领袖”的代名词,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更有无数的粉丝,包括如陈丹青等一些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向韩寒发起挑战,等于“吃了豹子胆”了。而且,在之前好几年,网络上也有人向韩寒发起过挑战了,均铩羽而归,即有人通过一些线索认为韩寒不具备任何写作能力,认为韩寒是个假的偶像,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怀疑式表达,很快被网络上的口水给淹灭掉了。

 

如今还可以想象出那时的情景,即麦田的文章所掀起的滔天巨浪——居然有人在网上说韩寒不好,要把偶像给摧毁掉,是可忍孰不可忍?!无数粉丝并不管韩寒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一真问题,也不管麦田摆出的事实是否有道理,反而认为是有人故意攻击他们的偶像了,光凭这一点就无法接受。于是,所有的口水,所有的网络攻击,全部都投向了麦田,并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波。很快,麦田就认输了,删去了原文,发表了道歉声明,说“我做的不对”,退出了质疑阵营。麦田最早启动质疑的大潮,接着又很快退出了质疑的阵营,让人感觉这背后是不是麦田被收买了,或者他确实不堪其扰,因为韩寒粉丝的口水力量太强大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日后改变这场网络大戏命运走向的两大插曲:一是韩寒不服输,亲自导演了反击麦田和方舟子等质疑者的攻击波。如今看来,可能时间长了,长期以假乱真之后,韩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以为他是真的了,在一帮朋友们见证的环境下,在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现场写了一篇千字文的还击文章《小破文章一篇》,【2】当场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发送了,之后又接着写了好几篇还击文章,而且还击的力度一次比一次大,甚至夸下海口——谁能证明替他代过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他就给其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元,并愿意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

 

另一个有趣的插曲是韩寒在网上的一个并不确定的悬赏,却因一个演员跳出来的加码,立马变成了一个大网红事件。这个人就是范冰冰,她发微博表示要加码两千万元,“共襄盛举”。于是,整个网络立即嗨翻了天。

 

韩寒主动在公众场合写反击质疑者的文章时,方舟子还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微博上说说“风凉话”,意思是你韩寒要别人证明作品是真是假这个事,需要要先把两千万拿出来,放在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处存着才对,否则万一被证明了真的有代笔情况,到时候不认账怎么办。

 

估计此时韩寒彻底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网上长期骂战中“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他居然调笑起方舟子、取笑方舟子来了,接着又写了一篇文章《超常文章一篇》,【3】大意是你方舟子登台唱歌刚唱了几句,正准备要唱高潮部分却被人切歌了。韩寒这种显得很是轻佻的调笑,颇带有人身攻击的味道,因为其背后攻击的是方舟子天生的嗓音。方舟子于是一声不吭地埋头研究韩寒早期发迹的文章,并一篇接着一篇地接连出笼,全身心地投入到“韩寒代笔事件”真相的追寻过程中。

 

由此,一场网络年度大戏算正式拉开了大幕。

 

二、网友接力式打假:韩寒代笔事件的真相


方舟子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为人很“轴”,属于认死理的理工男。本科毕业后,方舟子跑到美国去留学,读了个博士,但是最终没有以科研为业,却搞起科普传播来,为当今中国的科普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汉语世界的网络争论是他和一帮人最先玩起来的,包括游戏玩家。方舟子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地方是他的文字功底非常强,写诗写文章都挺好的,不论是新诗还是旧体诗,甚至是带有学术考证的历史文章。

 

方舟子卷入了这场争论后,并不像一般人卷入那样,蜻蜓点水地找找有关证据就了事,而是通过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文本研究,一步步地揭开韩寒早年“被代笔”的真相的。他把早年署名韩寒的文章拿过来一篇一篇地仔细地研读,逐词逐句地分析,分析这些文章按照韩寒当初的年龄,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怎么会发出与年龄根本不相称的议论和使用只有特定年代过来的人才可能会使用的特定用语。

 

比如,在一篇叫做《书店(一)》的分析文章中,方舟子发现作者居然写了可能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之前处在大城市城郊结合部的新华书店的事情,其文字表述成熟、老练,有模仿钱钟书《围城》中句子的写法,还带有一个中年男人看书店女消费者的猥琐眼光,表现出了“中年猥琐男的恶趣味”,而韩寒在写作此文章时,还是一个14岁的初二学生,此文完全不像初学者的习作。方舟子通过此文,实际上直接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可能的代笔者——韩寒的父亲韩仁均。

 

在这起网络“代笔事件”大辩论过程中,方舟子将证据十足的锁链式文章一篇接着一篇地抛出来。只要认真读过这些文章的人们很快就发现,确实如方舟子所言,真是这么回事——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怎么能够写出这么老练的,带有很强烈的时代特色的,甚至很低俗的文章来呢?一定是背后有人“代笔”,而这个“代笔者”很有可能就是早年用“韩寒”做笔名的韩寒的父亲韩仁均。

 

在这种情形下,一大批相信方舟子判断,在边上看热闹的网络大军开始清醒过来,也帮着从不同的方面一起找证据。当然,韩寒方也没有坐以待毙,一方面韩寒在博客上写了几篇博文回击,并接受相关新媒体采访,辩白自己,包括路金波也从旁协助写文章发声,《南方周末》更带偏向性地相继发表支持韩寒的长篇大论式专访;另一方面采取恐吓等手段,威胁要起诉方舟子。虽然起诉也启动了,可韩寒方又很快撤诉了,最终不了了之。与此同时,网络上还发生了微博网友威胁要刺杀韩寒的事件。所谓“刺韩事件”,后来被证明是韩寒方的一个“过桥”策略,纯粹是“贼喊捉贼”的把戏:故意找个人在网上辱骂韩寒,威胁要刺杀韩寒,然后韩寒方跑到派出所报警,并决定起诉,真正的目的是想形成对社会质疑舆论的恐吓效应,彻底终结网上已经日益普遍的怀疑论调。



这种把戏在网络舆论场上被称为“剧场效应”。“剧场效应”是指什么?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有人专门放风,根据事情进展不时透露各种有真有假、真假难辨乃至纯粹假的消息,造成谣言满天飞的景象;与此同时,安排专人在一旁扇阴风、点鬼火,还安排专人敲锣打鼓,添油加醋,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参与其中,起哄看热闹,由此形成一个固定产业链似的有机组合式的消息链,即每个舆论出台背后,都有一个精巧的设计,都是按照剧本的顺序来编排,达到舆论操纵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从此角度上讲,绝大多数网络消费者所知道的舆论真相,恰恰是这种网络剧场效应的直接后果,所谓言之凿凿的真相乃是“被设计的真相”,是根本背离了事实的真相。可到吃瓜群众知道了事实真相过后,如当今一些国家的街头革命就是基本上靠此发动的,即使感到非常震惊,“毁三观”了,也无可奈何,因为木已成舟,悔之晚矣!如今的人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容易被精心设计的、由多重合唱开启的虚拟网络舆论场里。



后来,加入质疑队伍里面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质疑的主力主要是本来在边上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一些媒体也跑去采访当事人韩寒以及早年与韩寒同过学的人,各种证实与证伪以及互不相同乃至相互冲突的说法都有。韩寒在松江二中读书时的同班同学还证明曾在学校边上的肯德基里看到过韩寒写作的情景。



方舟子不管这些,还是埋头于他对署名韩寒作品的文本分析。方舟子通过链条式证据的分析,发现韩寒早年一举成名的代表作《三重门》,就是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七八十年代上过大学,且对大学很不满的人,模仿钱钟书先生《围城》的笔调所写的作品。方舟子的用意也很直接,直指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是其父韩仁均早年的代笔作品。



后来又有媒体去采访当初《三重门》出版过程中的各种人等,各种说法不一,于是人们又知道了这部作品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审查时并没有被通过,最后还是由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以一个反叛中国应试教育的挑战者名义出版的,并大获成功。



在方舟子一篇又一篇分析文章出笼之际,在网友一个又一个证据接龙之时,韩寒方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居然将《三重门》的手稿给正式出版了,这一下子就让整个质疑活动变得欢乐起来了,也彻底让“韩寒代笔事件”暴露了其本来面目。因为网友发现这部手稿离奇地工整,没有什么涂改的地方,而韩寒方强调这是第一稿,这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相信这是真的,即谁有一笔到底且不修改地写长篇小说的功力呢?!更何况作者是一个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呢?



更值得怀疑的是,整部长篇小说手稿有改动的地方基本上是字写错的地方,有些字错得太离谱,不像是笔误,而像一个心不在焉的抄写者,抄着抄着所发生的错误。比如最典型的几个错字,把“四两拨千斤”写成了“四两拔干片”,把“硬着头皮”写成“破着头发”,把“功亏一篑”写成了“功号一贯”,等等,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胜枚举。此外,在韩寒新浪博客上被删除的2005年至2006年近一年记录韩寒日常生活行踪的流水账式博文,不仅文笔不通,而且内容粗俗,不忍卒读。正是基于这样常识性判断,让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韩寒不仅早年成名作是被代笔的,而且后期异常火爆的时政类博客文章也是被代笔的这一基本事实。



为什么韩寒代笔事件中韩寒的父亲韩仁均成为众矢之的呢?这与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奇特的早年经历与难言的遭遇有关。韩寒的父亲韩仁均本是上海金山区一个镇上人,1977年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如今在上海文坛上长期活跃的作家群体中就有不少是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这批人中有很多人长期担任各种文学学会或期刊的要职。



韩仁均考进华东师大后,在进校检查身体时不幸被查出了肝炎。那时候体检要求严格,只要是生肝炎,都会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如果好了可以继续求学,没好就得退学。实际上肝炎也不算啥,乙肝在日常生活中本身都没有传染性,但那时的人们往往视乙肝为猛虎。可韩仁均遭遇到了最无情的打击,上学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再检查时仍没有过关,被退学回到了老家。那时候77级本科全国录取率连5%不到,而且在那个靠读大学彻底改变命运的时代,考上大学之后不到半年被退回来了,怎么能够接受啊。当然,韩仁均这个人也不简单,他被退学了后,上了华东师大的夜大学,拿到了本科文凭。而且他回去后,因为有写作一技之长,被聘为老家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最后还居然做到了金山区区报《金山报》副主编这个角色。



韩仁均工作后,开始有大量的作品发表。他写过小说,给各种故事杂志写过很多家长里短、颇具戏剧性冲突的故事,还经常获奖。韩寒还未出生时,韩仁均用过“韩寒”这个笔名。于是,“老韩寒”在他儿子“小韩寒”出生以后,就把他的笔名给了他儿子。在此过程中,网友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老韩寒”韩仁均在“小韩寒”2000年出版《三重门》开始声名大噪后,突然搁笔不写了,在创作高峰时突然停笔了。



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在创作高峰时突然搁笔不写东西了,其背后一定藏有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众多无名网友的利害之处,就是你一个小疑点他一个小疑点地接龙起来,逐渐将众多疑点汇聚,并清晰地梳理出一个主线。



在质疑韩寒众多作品被代笔过程中,有精通网络技术的网友发现韩寒的博客与高度疑似的没人知晓的韩仁均博客相通(绑定了韩仁均的微博);而且,引发网络舆论巨大争议的“韩三篇”(201112月底在韩寒新浪博客上发表的《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的总称),率先是在韩仁均隐秘的新浪博客上发表,然后再在韩寒新浪博客上发表,前后相差的时间大致在半个小时左右,给人一种韩仁均自己先在自己的博客上写好博文后,再到韩寒博客上代为发表时,发生了串场的感觉。而恰恰最早发“韩三篇”文章的新浪博客,又与韩仁均当初搞网购的网名是一样的,即韩仁均在韩寒成名之后卖书的网名,与韩仁均链接的隐秘博客名字是一致的。这就成了韩仁均代写韩寒博客“韩三篇”文章的“终极代笔铁证”,这一“终极代笔铁证”再与其它证据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能够逻辑自恰的代笔证据链。



至此,可以大致理出几条代笔线索来:



第一,从作品内容来看,韩寒是80后,其作品里出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思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抓革命促生产等特定时代的词汇与场景,没有任何时代阅历的人,凭想象能造出与特定时代相吻合的场景,令人难以想象。



第二,从出版的小说手稿来看,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改正错误,很显然是个抄稿,绝对不是创作原稿。至于韩寒当初在松江高中读高一时,让同学们感觉到他是写作的时候,实际上可能是韩仁均事先已写好,然后叫其带到学校或者其它地方,装作是在创作,实际上是在默写或者抄写的假象。



第三,从韩仁均自身创作规律来看,正值创作高峰时突然停笔,令人不解,此时又恰恰是韩寒开始纵横网络江湖之时。一消一涨,耐人寻味。



第四,从韩寒新浪博客背后的秘密链接地址来看,韩寒新浪博客居然暗通韩仁均所开网店同名的网络博客,且有早发文章的截屏作证,虽然最终被删除了,但韩仁均代笔的狐狸尾巴还是露了出来。



所有这些证据,构成了韩寒早年成名的文章与后来引发巨大争议的“韩三篇”均是韩寒父亲韩仁均代笔的完整证据链。



三、启蒙主义的分水岭:真假韩寒与乌合大众的力量



在“方韩大战”以及“韩寒代笔事件”背后,均有一个关键性人物和一个关键性事件,这就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和导致韩寒扬名立万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了解韩仁均个体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特殊时刻登场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是理解“韩寒代笔事件”以及由此折射的当代中国社会真假不分万象的真正锁钥。



处在新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正逢全国上下反思应试教育之弊的喧嚣时期,而上海作协旗下的《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七所全国重点大学,适时并应景地推出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聘请全国有相当知名度的作家、学者与编辑担任评委。第一届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有个优惠条件,就是对一等奖获得者可以免试录取或提前录取到像北大、复旦、华东师大、南大这些名校,可以想象,这对当时高三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巨大吸引力。



韩寒通过体育特长生的方式进入到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就读,可入校后学业成绩很不理想,第一学年末七门功课都挂起了红灯,只得在高一时再留级一年。可以想象,自身遭遇巨大人生发展挫折的韩仁均望子成龙的心遭受到了多么大的打击。



由于韩寒的父亲韩仁均是华东师大77级中文系肄业生,而当初一起求学的大学同学日后大多成长为上海滩文学界的头面人物,比如首届及之后很多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具体操盘人李其刚,就是华东师大78级中文系毕业生(7778级虽相差半年入学,却一起毕业)。我们可以做个合理的推测,韩仁均和这些上海文坛的重要大佬们是同届或前后届同学,大佬们肯定比较同情这个同学的遭遇,而横空出世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就给精于算计、正处于绝望之中的韩仁均提供了一次绝佳的“狸猫换太子”的机会。



“新概念作文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种形式,而初赛只需通过寄稿子的方式来评审,优胜者获得参加复赛的资格,复赛则通过设立考场,当场写命题作文的方式进行。通过邮寄作品的方式,当时在上海市松江二中读高一的韩寒入围了两篇作品,可复赛时没有参加。按照后来“方韩大战”发生后,《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忆说法,通过打电话,发现韩寒没有收到复赛通知书,出于惜才的心理,由其父带着韩寒一起赶到宾馆。通过单独命题、单独写作的方式(由一个编辑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扔进装满水的玻璃杯),韩寒当场写作了一篇名叫《杯中窥人》的文章(大意是作者从杯中的纸团慢慢被水浸湿,可以得出人的个性在社会群体中被逐渐侵蚀和消融这一结论),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此文被评为一等奖。



韩寒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时,学习成绩并不好,高一期末考试七门功课“挂红灯”,留了一年级以后仍然如此,即使是语文成绩也不好,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会写文章的,拿比赛大奖的,却不是善于应试教育的,这不正说明了既有的教育评价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嘛。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只是从表面现象上去批评教育问题。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韩寒在高一留级一年后,仍然是七门功课高挂红灯,靠保送免试入大学的梦想破碎了,只得退学了。



就这么一个不学无术之人,通过其父的精心布局和相关人士的有心策应,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反叛”应试教育的一个英雄。加之通过代笔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出版,更是获得了如日中天的声誉,甚至影响了一些孩子,也以为可以通过放弃学业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成功。当然,这一切判断都是在“方韩大战”过程中,网友们通过接力赛的方式所做出的合理推测。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却始终是个谜。



虽然真相无法揭露,可韩寒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实际上已经昭然若揭了,只不过知道韩寒真假的他的父亲韩仁均不可能站出来揭露,参与炮制其新浪博客时政文章与出版书籍的代笔团队不可能站出来揭露,将其鼓吹为“意见领袖”“公民韩寒”的媒体记者也不可能站出来揭露,也由此可以看出真假韩寒背后隐藏着一个望子成龙不得而不择手段造假的父亲、一个唯利是图的经过资本包装和运作的代笔团队以及既有资本利润追求又有立场价值先行的传统媒体与新型自媒体联姻的媒体人团队三大推手联合打造的造假网络产业链。



韩寒在参加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后,红火了一阵,但很快就沉寂了,直至他遇见了善于写作、长于资本运作、工于网络论战、亦写手亦商人的路金波,并借助于新世纪初兴起的博客,被包装成了网络舆论界一呼万应、领袖群伦的英雄式人物。



2000年左右,博客作为自媒体新型社交工具进入中国;2002年,博客开始兴盛;2006年~2011年,署名韩寒的新浪博客文章成为动辄阅读量上百万的最火博客。2011年之后,有两件大事改变了博客的命运走向:一是后来居上的新型自媒体微信取代了博客微博,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新型社交工具;二是2012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方韩大战”撕下了长期包装在韩寒身上的面具,让韩寒的“假人偶”的真相得以暴露。



也正是在“方韩大战”过程中,真假韩寒问题得到了彻底厘清:



第一,在以方舟子为核心的众多网友不懈接力下,在署名韩寒的早期文章和长篇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疑点被发现,一个又一个疑点被汇聚在一起,形成了“韩寒是人造的”的完整证据链。



第二,网友们将以往韩寒接受众多媒体访谈的录像剪辑在一起,发现韩寒往往对自己的作品内容和主要人物一点也不熟悉,可一谈起赛车和女人,就眼睛发光,侃侃而谈,头头是道,而对于著名的文学名著和文学人物,却装逼地将他们贬得一钱不值,恰恰这种答非所问的情况和一棍子打死的评价,让类似于陈丹青等众多文化名人目瞪口呆,反而认为是自己跟不上韩寒的思路,把韩寒视为高人一等的人物。



如今看来,这种魔症很容易理解,因为人一旦形成了心魔,别人打个喷嚏都以为是大师在发功了。这种情况在“方韩大战”过程中,一旦遇到韩寒是真还是假的问题,就造成了“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对立状态。本来好好的朋友,为了一个韩寒的真假问题,反目成仇者有之,一拍两散者有之。



第三,因为真假韩寒问题,导致了长期以来致力于传播自由主义思想的公知队伍发生了重大分裂。这也导致了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启蒙主义思潮发生了根本的转向,即本来肩负着启蒙社会大众的知识分子因为各种利益关系与价值观选择关系,甚至在明知韩寒是假的和人造偶像的情形下,却运用公共媒体来混淆视听,空口白牙地帮着辩白,将“真”的价值抛弃到一边,信口雌黄地呼吁大众追求压根就不靠谱的“善美”价值。



在鼓吹“公民韩寒”的媒体中,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10年这一阶段,作为自由主义大本营的南方报系的核心报刊《南方周末》和《南方人物周刊》起到了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甚至可以说,正是在这些媒体及其从业者不遗余力的鼓吹下,才有了这种集假货、假言论、假价值观于一身的“人造偶像”的闪亮登场。



笔者认识的一个出身于南方报系的朋友,在“方韩大战”中勇敢地站了出来,认为韩寒是假的,可他的南方报系的前同事们要么闭口不言,要么仍然强词夺理地为假韩寒张目。他告诉我,像这种代笔事件,如果韩寒的父亲和代笔团队不承认的话,社会大众是没什么办法的。由此也可看出我们这个社会对假货水货的容忍度到了什么程度了,而且像这种文化精神领域的假货水货的危害程度则更大更深更严重。



第四,普通网友成为查核事件真假进而寻求正义的关键人物。如前所述,正是众多网友自发地你一个证据疑点他一个证据疑点的接力打假,才让真假韩寒问题最终水落石出。笔者认识的一位网友,属于查找韩寒是真是假的众多积极分子中的一员。他居然跑到替《萌芽》杂志操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公证的公证处去查到了最原始的资料,发现公证书上没有韩寒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名字。他将此原始证明材料的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了一片惊叹,也由此坐实了韩寒最初的获奖存在诸多的猫腻之可能推测。



而且,网友们在《萌芽》杂志当初刊登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名单中,发现韩寒的名单不在高中组而在社会组,而《萌芽》杂志事后辩解是印错了,反过来也说明当时举办者可能存在心虚的情况,只不过后来利用没人注意高中组和社会组的差别,大吹特吹韩寒作为高中生的写作特长,并将其作为“反叛”当代中国应试教育的开路先锋了。


“方韩大战”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在2012年过春节的鞭炮声中,方舟子一篇又一篇地解读着署名韩寒的作品,众多网友一边看热闹,一边积极查找疑点证据,他们也跟着一起阅读韩寒的文章,研究韩寒的手稿,对比韩寒出没的轨迹时间,把取得的新的疑点当作饵料抛到网上,供方舟子进一步挖掘,也供其他网友进一步接龙,掀起了一个寻找“韩寒代笔真相”的网友接力赛热潮。也就是说,就是在众多无名的网友,也就是在知识精英眼中所谓的吃瓜群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努力下,揭开了从二十世纪末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初十来年中当代中国文化领域最大的“文化造假与文化诈骗事件”的真相!吃瓜群众的力量第一次显露出了其强大的威力!


四、“真”“善美”与启蒙主义的转向

 

20148月下旬,笔者应邀参加凯迪上海会馆举行的第十八期活动“韩寒风波——中国还需要启蒙吗?”,专门就2012年的“韩寒代笔事件”写了一篇文章《韩寒风波与转型期反启蒙现象》,发在网络上,引发了一些关注。

 

在此文中,笔者对韩寒的角色和围绕韩寒真假问题争论背后所折射的现象实质做了一个分析:韩寒最早出道是因为《萌芽》承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然后以反应试教育的急先锋角色登上当代中国的大舞台的。到了2000年博客兴起之后,在代笔团队包装下,韩寒博客在2006年开始成为时政类博客的旗手,其锐不可挡的神话势头一直持续了六七年,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无数知名学者、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对他的膜拜,当然也给负责官宣的有关部门带去了不少的监管麻烦。在此过程中,对韩寒起到最大推力作用的就是南方报系之《南方周末》以及《南方人物周刊》,并将其评选为“公民韩寒”,多次作为杂志封面人物进行宣传报道。

 

在韩寒的新浪博客中,各种对时政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的文章既诙谐又尖锐,迎合了广大庸众想说又不敢说的想法,甚至韩寒不着一字,只是发个句号进行测试,也引发无数网友的膜拜转发与评论。渐渐地,在大众脑海里,韩寒被塑造成一个与体制作战的大风车式偶像级旗手的形象。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在韩寒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其新浪博客的首页却贴出了不参加各种研讨会、不举办签售、不参加剪彩、不出演电视剧、不写约稿和专栏等种种不公开出境与不公开发言的公告。这说明什么?说明老韩寒韩仁均和韩寒的代笔包装团队早就知道韩寒是一个草包,是一个人造的玩偶,知道他参加任何活动一开口就容易露馅。在一些不得不接受采访的场合,韩寒要么开始装逼,胡吹海批一通,要么就读事先写好的稿子,从而既掩盖事情的真相,又变相塑造神秘感和高不可攀感。甚至出现了比较荒唐可笑的一幕,即韩寒应邀参加著名文人易中天的新书发布会,可无法前去,便通过现场播放录像的方式表达祝贺之意,可在“方韩大战”过程中,在被披露的录像内容里面,韩寒磕磕碰碰且词不达意地表达了一通祝贺意思,把其语无伦次的不自信感暴露无遗。

 

围绕“韩寒代笔事件”,知识精英队伍和吃瓜群众队伍出现了严重的分裂乃至对抗:一类主张不管真假,只要韩寒博客文章所说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代表了知识精英念兹在兹的自由主义理念这一大方向时,都是可以接受的。这类人以陈丹青等公共知识分子和南方报系等自由主义媒体为代表,且表现出不论是非、只论站队的鲜明特质。

 

到了20135月,“方韩大战”已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且事件的真相基本水落石出的时候,陈丹青在接受“凤凰网文化《年代访》”采访时居然还在说:“当然我非常喜欢韩寒,我一点不关心他抄袭不抄袭,我根本不相信他会抄袭。如果有一天说这个文章是他爸爸写的,我连他爸爸一起喜欢。”更为搞笑的是,陈丹青在谈论韩寒的真假问题时,还在一边批评“我看到的一个信号是我们没有真的新闻”。由此可以看出,连这么一个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都不管真假,就只要自己想象的“善美”。人们不禁要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换句话说,在陈丹青那里,真假可以不问,所追求的价值与理想更为重要,那么他所要追求的价值和理想又是什么呢?值得人们去大胆追求么?就连造假这样一个在英美日韩等现代社会都无法接受和认同的事情都能接受,陈丹青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考量?简单地说,其潜台词就是造假对抗体制,他会接受,他也喜欢。因为在一部分公共知识分子心里,已经把与体制的对抗作为唯一的使命了,即使用造假的方式来对抗,也接受,也喜欢。

 

一类虽然不反对韩寒博客文章所追求的自由主义理念,但还是认为至少不能出现代笔的情况,否则用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假偶像来做开路先锋,就没有说服力。这类人多半也属于知识精英队伍,只是出于与韩寒本人以及代笔团队多年的合作关系或者各种利益关系的羁绊,即使知道或者认为韩寒是假的,也几乎保持沉默,或者只是划清界线而已,并不主张大张旗鼓地批评。

 

与此相关的一个关于韩寒为人处世的情况可对比参考:一个熟识韩寒的朋友告诉笔者,韩寒在生活中是个极其低调温和之人。可以想象一下,在韩寒如日中天的时候,被誉为“当代鲁迅”,“具有一人决定中国未来的能力,”“当总统都有希望”,“现在的中国大学教授加起来对公众的影响力,赶不上一个韩寒,”诸如此类。无论是何人,有名气的还是没有名气的,韩寒见了,都恭敬有加。为办《独唱团》杂志,他一个个约请写作者,请客吃饭聊天,给当时就高得无法想象的稿酬,不管何人,看到如日中天的韩寒对自己这么客气,这么温和地对待自己,怎能不肃然起敬?换句话说,当初这么牛逼的人那么客气地对待过自己,就算知道他已经一个假的偶像了,都不忍心去当众戳破他,更不会去揭别人的老底。这也是中国人一向的处世之道,此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当然,时至今日,可以说韩寒因为心中有鬼、内心有愧,故很低调,但别忘了,人家风光无限时,有着无数人等着攀结呢。

 

再一类是坚决反对用假去求善美,主张没有真哪来善美。这类人极少数出自知识精英队伍,更多的出自原来处于沉默状态,在“方韩大战”起始阶段处于观望看热闹状态,在“方韩大战”中后期开始积极卷入查找真相,并愤怒声讨不讲真假、混淆是非、只讲站队的公知们的广大吃瓜网友。这一大批觉醒过来的吃瓜群众,被誉为自带干粮、与不讲真假现象作斗争的“自干五”群体(与被污名化的“五毛党”和“小粉红”不同,主要强调其自主的思考与理性的选择)。

 

这群“自干五”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不再像以往那样,惟公知的言行马首是瞻,跟着公知一起造谣传谣,以抹黑当局与官员为能事,而是对公知的言行进行实事求是的过滤分析,有道理的地方予以赞同,对其造谣抹黑行为予以坚决的反击,由此彻底改变了当代中国网络舆论界的生态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走向。

 

本来在经典的教科书里,在傲慢的知识精英眼里,乌合之众代表着非理性的情绪,意味着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肆意泛滥和破坏性碾压,谁知物极必反,一个“方韩大战”及其“韩寒代笔事件”无意中给当代中国网络舆论带来了一股新风,以往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乌合之众,居然成长为追逐真相、自主思考、理性选择、自我教育的网络自主性力量!自此,公知队伍在乌合之众所处的网络舆论界里长期享有的一呼百应、一马平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本来自认为肩负着引领大众、启蒙大众这一崇高使命的知识精英群体被乌合之众最终抛弃了呢?简言之,在于无视当代中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事实,混淆是非,割裂“真善美”三者统一价值的做法,引发了吃瓜群众的本能反感,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追求真相,寻求自主思考的内在动力,其结果是看上去本该启蒙大众的知识分子却落得个最需要被启蒙的境地。因为没有了“真”,何来“善美”?!

 

五、当今中国舆论场的争斗与共识建构

 

当代中国社会“善美”脱离“真”而扭曲先行的状况,有着深重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从历史原因看,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奉行“谨防祸从口出”与“见人不可全抛一片心”的基本原则,以及长期的专制政治让普通民众对现实政治噤若寒蝉,缺乏积极参与现实政治的传统,以奉行“莫谈国是”为公众场合的行事规则。从现实原因看,既有体制长期以来存在如权力缺乏强有力制约等不完善之处,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滞后让众多知识分子以洋为美、以西式民主模式为圭臬,缺乏起码的自信,看不到既有体制所推进的各项改革的实际绩效,沉湎于“毕其功于一役”的浪漫主义改革观,其结果是为达到想象的目的和价值,选择了不择手段的战略与路径。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个别公知与媒体喊出了“围观改变中国”“谣言倒逼真相”的口号。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与价值先行的选择,让当代中国网络舆论界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气息和截然的不可调和的两极价值观对立情绪,导致了当代中国网络舆论界各种价值观争奇斗艳,甚至表现为极端的戾气,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缺乏自律自清,甚至极其扭曲混乱的状况。

 

“五四”以降,近代中国在追求国家与社会现代化这一根本目标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把一盘散沙的民众组织起来,仅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是无法完成此重任的,更需要把启蒙大众,推动整个社会的觉醒工作作为推动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来看待。而启蒙大众的重任就落到了知识分子群体身上。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的一大历史传统,此乃孔夫子所言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孔夫子此言是建立在“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乃至到了孟子时就演化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假设之上。

 

民智之未开虽是一个基本事实,但并不意味着从长期的生活实践视角强调基于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将民众的现实需求与长远追求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基本做法就没有合理性,并由此开创一条将制度、价值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启蒙道路的重要性。非常遗憾的是,众多的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往往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喜欢从书斋里推演的概念与理论逻辑出发,往往忽视生活逻辑的坚固性及其弥漫性特质,从而简单地将问题简化为从AB的直线过程,而不是从AC再到D最后才能到B的反复曲折过程,其结果是要么将自己置身于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位置,再次重复“上智下愚”的历史悲剧;要么将自己置身度外,缺乏足够的耐心去深入民间与广大民众结合,甚至奉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原则,祭起“全盘照抄”的大旗,期待创造“一夜变天”的奇迹。

 

正是基于这样深厚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土壤,长期以来在广大知识分子群体中滋生了一种简单化的启蒙主义思维,即不管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也不管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取得的各种进步,更不管当今中国面临的复杂国家利益竞争态势,转而用一种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姿态对社会大众下“指导棋”,缺乏用一种谦卑的平等的虚心地听取意见的态度,更无法做到融入广大民众的生活实践中,向广大民众学习,“以民为师”,“以民意为鉴”,其结果是愈想启蒙大众,愈离民众真实意愿远矣!

 

在“韩寒代笔事件”过程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甚至走得更远,他们把起码的真假和是非抛之一旁,为了所谓想象的理想和价值,用炮制出来的正义神话,试图用谣言来蛊惑人心,鼓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冲锋在前,而他们躲在背后“火中取栗”,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更不用说,还有极少数以“推墙”为己任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以改变既有体制为根本使命,用牺牲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而求得他们自以为是的理想和价值,并由此获得前所未有的社会声誉以及物质利益。

 

实事求是地说,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前十年这段时间里,既有体制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存在绩效不彰的弊端。此时利用民智之未开,假借正义之名,寻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实,乃至确是怀抱救国救民的理想,只要是批评当局、解构崇高的言论,总能够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和无数信众的跟随。假韩寒当初的崛起,其背后的代笔团队就充分利用了社会的现实和民众的心理,将此法运用到了极致,由此获得了空前的声誉与巨大的经济利益。

 

然而,问题是既有体制在不断地改进,且在不断地倾听与回应民意,治理绩效也在不断地提升,而一些知识分子仍然从不变的价值法则和永恒的他者镜像出发,简单地套用想象的制度与价值,蔑视既有事实的改进,忽视无数民众的实际需求,甚至用造谣的方式来获得仅有的存在感,其结果必然是让不断擦亮眼睛的民众认清问题的实质,看清蛊惑者的真面目,进而被历史的前行车轮抛到垃圾堆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公知们鼓吹的理想图景,在现实生活中恰恰表现为公知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人为站队的言行不一致丑态时,其幻灭感比任何言辞都来得更为真切和现实。

 

也就是说,一些公知与媒体一方面主张从理性出发,提倡多元,鼓吹可以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誓死捍卫对方说话的权利,可在现实生活中奉行一言堂,大搞非我族者其心必异,生杀予夺听由发落;另一方面言行不一致,争做键盘侠、口号党,既没有承受带头革命、舍生取义的勇气,又没有扎根民间、与民众为友的底气,最后必然落得抱薪救火的下场,最终被觉醒过来的广大民众抛弃。

 

在韩寒代笔事件过程中,不会奢谈民主自由公平正义这些抽象概念的广大吃瓜群众,用“洛阳铲”【4】挖出了一些公知言行不一致的丑态,抽丝剥茧出了资本利益集团联合造假的嘴脸,还原了众多自以为是的公知群体利用吃瓜群众脆弱敏感而无奈的心理,以及追求黑心利益与名誉的真相,也由此认识到与利益集团联姻的公知群体的不可靠,并由此排斥过去长期掌握在他们手中的话语权的主导。

 

更为重要的是,针对网络舆论界这种分裂的启蒙主义思潮与觉醒过来的网络“自干五”群体的自发行为,政治当局也一度缺乏有效引导与应对措施,其结果是导致争夺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愈演愈烈,整个社会的精英群体被迫陷入了要么无语,要么各自选择站队的窘境,更谈不上通过辨明事件是非的方式,以达成社会整体的共识之目标。

 

社会共识无以达成,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是对既有体制所致力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无论做什么,都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社会陷入前所有为的分裂对立状态。二是真假不辨,是非不明,造假者大行其道,大获其利,既让本来坚守社会正义的大部分知识精英跟着被“污名化”,又给无数诚实生活、守法经营、勤劳工作的民众以巨大打击,也让好不容易觉醒过来的民众自我启蒙、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之道的“星星之火”无以燎原,整个社会陷入价值观混乱的状态。三是由改革开放而兴盛的发展道路,遭遇前所未有的认识分歧,导致中国究竟向何处去之问,进而引发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价值观根本走向之功效究竟何以体现之问。

 

通过韩寒代笔事件,我们还可以发现当今中国舆论场争斗背后的国际背景玄机: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通过网络舆论的形态表现得特别激烈,恰恰在此过程中,又因中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现象,进一步表现为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竞争而推动的发展道路之争呈现白热化状态,这一现实又反过来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状况。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韩寒代笔事件引发的巨大争议,从20121月春节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底,快两年的时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反而是韩寒用再也不在博客上发表任何文字,再也不出版任何文学作品,而是去赛车、去唱歌、去拍电影的方式,证明了当初韩寒就是人造的,其作品是被代笔的这一事实,可此时此刻,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当初力挺假韩寒的公知勇敢地站出来,说明事情的真相,承认这一事实,向社会道歉。

 

“是非公道在人心。”韩寒代笔事件最终的无言结果,证明了它不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造假事件,因为无所谓最终结局,但人心已经清楚,韩寒已经转换频道去拍电影,继续招摇撞骗了,虽然仍然有市场,可无法改变这一基本事实;而且这个事件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造假层次,变成了一个民众自我启蒙、自我教育的文化事件,更进入到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层次,成为当代中国启蒙主义的分水岭,更成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新书写社会价值观走向的里程碑。

 

余论:“妄议”之后的意识形态管控走向



201510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该条例在第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妄议党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5

 

上述规定,是针对以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身为党员的干部群众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渠道,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对通过民主程序和渠道,广泛地听取了民意后,由党中央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妄加议论和批评,甚至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台上不说、台下乱说”,其结果不仅影响了中共中央大政方针的有效执行,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而且扰乱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坏的示范影响——党员干部都可以不听党中央的,那叫广大群众听谁的,其结果是导致整个社会对执政党的认同度下降,造成了社会价值观领域混乱与扭曲的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有鉴于此,中共十八大后严格规定广大党员不能“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其目的也是汲取过往的历史经验教训,转而从加强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建设入手,既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和不受侵犯,又教育党员遵纪守法,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从深层次意义上讲,严禁广大党员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渠道“妄议党中央大政方针”,其目的在于如果没有起码的纪律规范,不对党员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禁抑与约束,不仅导致党员队伍人心涣散,而且导致整个社会的“共识难以形成,或一个群体难以维持其团结与秩序,或是某种价值、主张无法凸显而成就领导性的地位”,难以“使得官方正统的思想、态度得以更清楚、更一元、更纯粹、更有力地呈现”,【6】其结果不仅是党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而且是长此以往党将丧失起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从更进一步的深层次意义上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党大国开辟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又要经历多种目标、价值、秩序并存与相互冲突的大流动大转型大开放时代,如何权衡个中利弊,并寻求最佳的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这不是一个从书本里在沙盘上可以推演出来的重大发展战略与策略选择问题,而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探索、综合的比较的过程与实践的辩证的方法,才能不断找到、丰富和完善科学的发展道路,其根本的奥秘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始终遵循了“利害相一致”的治国理政基本原理。恰恰“利害相一致”的基本原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河清海晏、长治久安的根本经验。对此,吕思勉先生曾做过一个精辟的分析: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处置之法,最好的,是使其利害相一致;次之则当求各方面的协调,使其都有发展意见的机会;此即今日社会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原理。”【7

 

禁止“妄议党的大政方针”,并不意味着党员不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不意味着对于是非问题、对错问题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甚至对于重大的是非问题不敢“亮剑”,更不意味着对于意识形态问题不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走向,肆意让社会价值观陷于无法自律自清的混沌境地。

 

就在政治当局为争夺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绞尽脑汁地思考各种应对措施的时候,在民间思想界,尤其是网络舆论界,事情正在起变化,而这一变化的鲜明主线就是一大批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网民,开始从自发站出来辨明网络上言论与生活中的事件的是非对错,到自觉地团结起来,将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以及存在的各种亟待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自清力量,并成为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强依靠力量。

 

回顾发生在2012年春节时期关于韩寒代笔事件的网络大辩论,我们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而是有着坚实的物质财富基础与鲜明的社会思想基础做铺垫的。

 

首先是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别有用心的团体组织和国家,利用人权问题、边疆问题等,对神圣的奥运圣火传递活动进行变相的阻扰和公然的挑衅,由此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情感,也由此强化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积极投身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心壮志。也就是说,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遭遇杂音的事件,实际上已成为广大民众自发地开启价值观觉醒的历史先声。

 

其次是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所有的中国人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价值。当代中国仅仅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其它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创造的历史性成就,由此让广大民众认识到由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发展道路才是最符合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的自觉选择,并奠定了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强大物质基础。这是广大民众自发地开启制度自信的关键基础。

 

再次是2012年春节期间关于韩寒代笔事件真假是非的网络大辩论过程,激发了广大网民从朦朦胧胧的自发意识走向了整体性的自觉意识觉醒,由此建构了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感,并开辟了推进当代中国网络社会舆论自清与文化发展的新型发展路径。这是广大民众自觉地开启思想文化认同的高峰表现。

 

自此,混淆是非,不讲对错,脱离语境,不顾国情,缺乏实践检验的想当然的言论与价值追求,缺乏爱国主义做根基的空洞启蒙主义,不再受到追捧。网络上一旦有公共知识分子针对热点事件进行别有用心的评论,或者奉行两套标准胡乱编派、肆意指责当今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立马就有一批自带正能量的“自干五”群体自觉地站出来,进行有理有据、有图有真相的批驳,让“假大空”的言论失去市场。

 

而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心声,开始成为当代中国舆论场的主流声音。这一点,在2019年春节期间上演的《流浪地球》再次引发巨大争议时,广大网民、吃瓜群众自觉地运用“用脚投票”的方式,支持了国产科幻大片的横空出世,又一次得到充分印证。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观,并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以及不断提升的执政绩效,赢得了广大民众衷心的拥护,迎来了全面掌控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新时代。

 

从此视角看,韩寒代笔事件看上去只是一个关于真假的辨明、是非的较量、良知的拷问的文化事件,其实质却昭示着民间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孕生,意味着长期以来被知识精英主导和掌控的思想启蒙主义运动终于回归到广大民众自觉地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指引,通过相互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成长的方式,建构起了社会舆论与价值观自我辨明、自我澄清、自我发展的社会自主基础之正常轨道,进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强大思想意识形态根基。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发生在2012年春节,持续了快两年时间的韩寒代笔事件的大辩论在当代中国思想史、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要而言之,主要有五点:一是找到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通老百姓自我启蒙之路的意义;二是找到了当代中国社会自我发展之路的价值;三是找到了中华文化自我复兴之路的主体性;四是找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自我建构的依靠力量;五是催醒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转而寻求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华文化的发展内生性,找到了将当代中国的文明发展与世界文明发展有机连接的新型融通之路。

 


1http://finance.591hx.com/article/2012-01-16/0000113975s.shtml2019221日访问。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2q.html2019221日访问。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6b.html2019221日访问。

4注:“洛阳铲“”是一种考古钻探的有效工具。这里是指运用搜索的方式,针对某人过往的发言(如微博言论),找出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地方这种考证做法。

5《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20151018日印发),《最新中国共产党党内规章制度实用大全》,红旗出版社,第698页,2017年版,

6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25-426页,2015年版。

7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47页,1992年版。

 

评论

  1. 此评论已被博客管理员删除。

    回复删除
  2. 呵呵中国人吃饱就行,不就是在他眼里中国人就是猪,养肥了杀就行。
    那他自己是什么?肯定不属于前三排,也是猪一头罢了。

    回复删除
  3. 你说到俄罗斯在联合国提出要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美国投了反对票,理由是要言论自由。也难怪这个老教授会不屑,这个教授是搞国际关系的,这是正好撞在他的专业领域。投反对票的不光美国,还有乌克兰,14、15年乌克兰正规军被打崩之后,前线一直是各种武装团体在作战,其中混杂了大量的新纳粹主义,比如著名的亚速营。俄罗斯提这个提案就是为了搞乌克兰,而美国的反对票也不是为了言论自由,而是保护乌克兰。

    回复删除

发表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台湾对待残疾人太惨无人道了

对董志民被判罚的几点看法

柳林海首航美国的意义解读